湛江,位于中国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理位置的沿海城市。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湛江曾以“广州湾”之名成为法国的租借地,这段历史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和文化面貌。
1898年,法国利用其在中法战争后在越南的殖民优势,向清政府提出在中国南部海岸设立“屯船之所”的要求。经过一系列外交压力和军事行动,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与法国正式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雷州府遂溪县和高州府吴川县部分陆地、岛屿以及麻斜湾(今湛江港)划为法国租借地,统称“广州湾”,租期99年。该租界面积约21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518平方公里,被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受法属印度支那总督管辖。
法国在广州湾设立了总公使署,初期划分为“二城”(东营和西营)和“四区”(赤坎、坡头、东海、硇洲),每区设高等参办,由法国人担任,区下设乡,各乡设公局,公局长由华人担任。1903年,法国在西营(今霞山区)建成总公使署(俗称“公使堂”),1905年建成法军指挥部(俗称“绿衣楼”)。法国对广州湾进行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道路、医院、学校等,推广法式建筑风格,影响至今仍可见于霞山的法式风情街。
在法国统治期间,当地居民多次反抗殖民统治,法军与居民之间发生多次冲突。1943年2月,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占领广州湾。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同年10月19日,中法双方在原法国驻广州湾公使署举行交接仪式,法国将广州湾正式归还中国。1946年2月15日,湛江市政府正式成立,市府设于原法国驻广州湾总公使署。
法国在广州湾时期留下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对湛江的城市风貌产生了深远影响。霞山区的法式风情街保留了多座法式建筑,如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法军指挥部旧址、天主教堂、福音堂等,成为湛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湛江作为曾经的法国租借地广州湾,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使其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国在广州湾的统治虽然仅持续了47年,但对湛江的城市发展、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湛江正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发展成为中国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目的地。
在其他平台也能找到我们哦
欢迎留言
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建议,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我会尽快回复。期待与你展开有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