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极右翼领袖玛丽娜·勒庞近日因挪用公款案被判处四年监禁(其中两年缓刑),并立即被剥夺五年参选资格。这一判决在法国国内外引发激烈争议,支持者痛批“政治迫害”,而反对者则称其“罪有应得”。
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是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原“国民阵线”)的领导人,也是近年来法国乃至欧洲政坛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以反移民、反欧盟、强调“法国优先”的强硬立场闻名,多次参选法国总统,并在2022年大选中进入第二轮投票,最终败给现任总统马克龙。 政治生涯与极右翼转型 出身政治家族:勒庞的父亲让-玛丽·勒庞(Jean-Marie Le Pen)是国民阵线的创始人,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言论著称。玛丽娜·勒庞2011年接任党魁后,试图淡化该党的极端形象,推动“去妖魔化”策略,但核心主张仍保持强硬右翼路线。 主要政策主张:反对移民、主张退出欧元区、限制伊斯兰教影响、加强法国主权、反对“全球化精英”。她的言论常被批评带有排外和民粹色彩,但也吸引了许多对现状不满的选民。 选举表现:她在2017年和2022年总统选举中均进入第二轮,得票率分别达34%和41%,显示极右翼在法国的影响力持续上升。
勒庞在公开采访中指责马克龙政府意图阻止她参选2027年总统大选,称:“总统的动机很明确——他们不想让我竞选。”她的支持者愤怒抗议,认为司法系统被滥用,旨在削弱极右翼势力。然而,反对者强调,判决体现了法治原则,不应被曲解为政治打压。
判决一出,欧洲极右翼阵营迅速表态支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社交媒体简短发文“我是玛丽娜”(Je suis Marine),以示团结。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则用法语抨击:“害怕选民裁决的人,总想用法院判决自我安慰。”荷兰极右翼领袖威尔德斯更预言勒庞将“翻案并最终成为法国总统”。
俄罗斯方面也加入论战,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批评判决“破坏民主规则”,暗示欧洲政治环境恶化。与此同时,美国舆论高度关注此事,《纽约时报》分析称,勒庞的司法困境可能重塑2027年法国大选格局,而保守派媒体则将此案与美国政治对比,讨论“司法与选举的边界”。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借机讽刺法国司法体系,并关联自身面临的诉讼,称:“他们是不是在证明欧洲民主正在崩溃?”这番言论进一步激化国际舆论场上的对立情绪。
随着勒庞上诉程序启动,法国政坛的角力进入新阶段。这场判决不仅影响极右翼势力的存续,也可能重塑马克龙政府的执政压力。分析人士指出,若勒庞支持者持续动员,司法争议或演变为更广泛的政治对抗,甚至波及欧盟内部极右翼势力的联动。
眼下,法国这场政治风暴远未平息,其涟漪效应已远超国界,成为全球民主与民粹博弈的最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