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分子常常活跃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如Facebook、WhatsApp、微信等。他们会伪装成在法国生活的华人、留学生或者其他身份,与在法人员添加好友,建立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 “感情培养”,取得信任后,便开始实施诈骗计划,比如以投资理财、项目合作等借口,诱导受害者转账。 他们还会通过技术手段将来电号码伪装成中国驻法国使馆、法国当地政府部门、快递公司、电信服务运营商或者国内公安部门等的电话。打电话给在法人员,声称当事人涉及非法采购邮寄防疫物资、信用卡诈骗、跨境洗钱等重大刑事案件,已被公安机关通缉,要求配合调查,并诱导其转账至所谓的 “安全账户”。 专门瞄准中国留学生群体,冒用中国驻法国使领馆名义来电,通知其有国内包裹、邮件、文书等需要领取,继而欺骗他们涉嫌卷入重大刑事案件,引导连线所谓国内公检法机关,胁迫、诱导转账汇款。有的还会以案情保密为由,勒令留学生与外界断绝联络,再向其亲属以 “遭绑架” 为由索要赎金。 在法华人李女士在Facebook上结识了一个自称在法国做贸易生意的“朋友”。一段时间后,对方称有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回报率极高,并给李女士发了一个投资平台链接。李女士经不住诱惑,投入了大量资金,结果平台无法提现,“朋友” 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李女士损失惨重。 中国留学生小王接到一个显示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电话,称他有一份重要文件需要领取,随后告知他涉及一起国内的刑事案件,需要配合调查。小王在对方的诱导下,将自己的生活费转到了指定账户,当意识到被骗时,钱已无法追回。 法国居民皮埃尔接到了以+44开头的电话,听到有“简单又赚钱”的工作机会,便留了联系方式。之后,“招聘人员”联系他,让他先交500欧元的培训资料费,承诺工作后会双倍返还。皮埃尔交了钱后,对方又以各种理由让他继续交钱,直到他发现自己已经被骗走了3000多欧元,而所谓的工作根本不存在。 增强防范意识: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那些轻易许诺高回报的投资、轻松获取巨额财富的机会,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被利益冲昏头脑。对于电话里声称的“简单又赚钱”工作,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轻易相信。 核实身份信息:如果接到自称是公职人员的电话,务必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不会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事人护照过期、居留卡过期,更不会通知来使馆领取包裹或公文涉及案件等。国内公检法机关也不会通过微信、QQ等聊天软件发送“警官证”“逮捕令”等文件。对于声称提供工作的电话,要核实对方公司的真实信息,可通过工商网站、电话查询等方式确认。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在网络平台或与陌生人交流时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遇到要求提供这些信息的情况,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核实对方身份和目的。特别是在面对不明来电询问工作相关信息时,不要轻易透露重要个人信息。 谨慎转账汇款:只要陌生人让汇钱,就要绷紧安全弦。尤其是涉及到大额资金转账时,一定要反复确认对方身份和转账用途的真实性。如无法辨别是否为诈骗电话,及时向中国驻法国使领馆或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86-10-12308)核实。对于以工作为由要求转账的,更要格外谨慎,不要轻易转账。 及时报警求助:如果不幸上当受骗,应第一时间向法国警方报案,并同时向国内公安机关报警。保留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通话录音等,以便警方调查处理。